几年前,我遇到了一个正在美国读十一年级的中国男孩。他又高又帅,却缺乏起码的自信。他的故事让我想到邯郸学步的典故。
不久前,一位韩国学者和我谈起这个问题。在20世纪80年代,韩国一些家庭也在做邯郸学步的事情,只学英文,不学韩语,他的一个朋友的孩子就是这样学出来的。找工作时,很多公司都问他是否会韩文,是否在韩国有朋友有关系,当他做出否定回答后,便被拒绝了。一个高管直截了当地告诉他:“你的英文不如美国学生,而你在韩国又没有关系,甚至交流都困难,我们要你有什么用?
可见,把国际化、全球化理解为美国化、英语化,把国际接轨当做美国文化的一统天下,这是错误的,也是危险的。记得刚到美国不久,我遇见了在哈佛大学任教的杜维明先生。杜先生的英语是一代华人的翘楚,有些美国学术界的通用词汇都是他造的,但他并没有像有些人那样试图忘掉自己是中国人。相反,他对我说,一个华人学者每年至少要发表一篇像样的、用中文撰写的论文,而且要特别关注汉语学术界的发展。“正因为我是中国人,我了解美国人并不十分了解的中国文化,我在美国学术界发表看法才有分量。”
在我看来,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有坚实的中国文化基础,这也是重要的出国准备。